首页 > 蛙类展示 > 详情

花背蟾蜍

来源:中国牛蛙网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牛蛙品种之花背蟾蜍
生物学信息:
中文名称:花背蟾蜍
外文名称:Bufo Raddei
别称:无
生物分类:蛙科 脊椎动物门 两栖纲 无尾目 参差型亚目 蟾蜍属
物种命名人:Lataste于1880年命名
花背蟾蜍介绍:

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形态描述 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,雌性******者可达80毫米;头宽大于头长;吻端圆,吻棱显著,颊部向外侧倾斜;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,上眼睑宽、略大于眼间距,鼓膜显著,椭圆形。前肢粗短;指细短,指长顺序3、1、2、4,第1、3指几等长,第4指颇短;关节下瘤不成对;外掌突大而圆,深棕色,内掌小色浅。后肢短,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,左右跟部不相遇,足比胫长,趾短,趾端黑色或深棕色;趾侧均有缘膜,基部相连成半蹼;关节下瘤小而清晰,内跖突较大色深,外跖突很小色浅。   雄性皮肤粗糙,头部、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,雌性疣粒较少,耳后腺大而扁;四肢及腹部较平滑。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,有不规则的花斑,疣粒上有红点;雌性背面浅绿色,花斑酱色,疣粒上也有红点;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,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。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,一般无斑点,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。雄性皮肤较粗,前肢粗壮,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,有单咽下内声囊。生态资料 白昼多匿居于草石下或土洞内,黄昏时出外寻食。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。地理分布 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、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和山东等地。
药理作用:

1.蟾酥为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浆液。4-8月捕捉,捕后洗净,刮浆。刮浆时,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,余指握住蟾体,再用铜镊子夹其耳后腺,不要过分用力,一、二次即可将白浆汁夹出,用40目筛过筛,除去杂质,将筛滤过的浆摊在玻璃板上,厚度以3-4毫米为宜,或将筛滤过的浆汁晒至七成干后,再揉细腻做成薄饼,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烘干。温度在40℃-60℃为宜。因各地加工方法不同,药材形状亦异。一般分片蟾酥、团蟾酥两种。片赡酥呈不规则片状,大小不一,厚约2-3毫米,上面粗糙,下面平坦。黄褐色或淡棕色,质脆易折断。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。团蟾酥一般多为扁圆形团块或饼状。直径约7-8厘米,厚约1厘米。呈棕紫色或紫黑色,表面平坦光滑,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断面胶质样而光亮。2.干蟾的生药性状,体形较中华大蟾蜍为小,腹部无黑斑。3.蟾蜍胆为蟾蜍的胆囊,春至秋捕蟾蜍,剖腹取胆囊,鲜用。应用 1.蟾酥有解毒、消肿、止痛、强心之功。主治疔疮发背、无名肿毒、咽喉肿痛、龋齿痛、小儿疳疾、心力衰竭等。用量0.01-0.03克,外用适量。2.干蟾有解毒散肿之功。主治痈肿疮毒、小儿疳积等。近年也有用于治疗胃癌的。用量0.12-0.18克。3.蟾蜍胆有镇咳、祛痰、平喘、消炎之功。用治气管炎。用量1-3只。
人工养殖:

无人工养殖信息